網頁

2013年9月22日 星期日

藥食同源-13-「美容養生、益壽延年」好幫手之茯苓

相傳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的弟弟蘇轍在年輕的時候,食慾不佳且脾胃相當虛弱,飲食之後也經常消化不良,體力精神因而不佳;冬天時候,肺氣不足,因此經常傷風、感冒、咳嗽、流鼻水。看過許多醫生,但是一點都沒有改善。後來跟道觀的高人學習氣功後,並且長時間以茯苓作為日常飲食,體質竟然改變,食慾變好,腸胃功能變佳,冬天也不再容易傷風、感冒與咳嗽、流鼻水了。
因此蘇轍開始潛心研究中草藥養生之道,並寫了一篇文章《服茯苓賦並引》,來說明服用茯苓的好處。文中寫道:「服茯苓可以固形養氣,延年而卻老者。久服能安魂魄而定心志,顏如處子,神止氣定」。

清朝慈禧太后,有一段時間因體弱多病,在眾多御醫都束手無策下,透過一位高僧的建議開始服用「茯苓餅」,一段時間後精神及體力竟變得更好,皮膚也變得更為細緻,因此長年令御廚為她製作茯苓餅食用。

茯苓,又名茯兔、松薯、松苓、雲苓。多為孔菌科真菌茯苓 Poria cocos(Schw.) Wolf. 的菌核。多寄生於松科植物赤松成馬尾松等樹根上,野生或人工栽培,主產於雲南、湖北、四川等地。品質最好的當屬雲南出產的茯苓,故稱雲苓。7~9月挖採,堆置「發汗」後攤開曬乾,再行「發汗」、晾乾,如此反覆3~4次,最後晾至全乾,臨床應用一般需經切制後入藥煎煮或研粉生用。

茯苓味甘、性平。歸心、肺、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中,寧心安神功效。可用於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等症。

茯苓因其藥用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和功用。茯苓皮:為茯苓菌核的黑色外皮,性味同茯苓,但功能專行皮膚水濕,多用於皮膚水腫,常與五加皮、陳皮等同用,如五皮飲。茯神:為茯苓菌核生長中,被天然松樹根環抱或穿透者,性味同茯苓,有寧心安神之功,專用於心神不安、驚悸、健忘等。

根據現代藥理研究,茯苓含「β-茯苓聚糖、乙先茯苓酸、蛋白質、脂肪、卵磷脂、膽鹼、組胺酸、麥角甾醇…」等。茯苓具利尿作用,能增加尿中鉀、鈉、氯等電解質的排出。此外,還有降低血糖、鎮靜、促進免疫、抑制胃潰瘍、保肝等藥理作用。

中醫臨床上,常用茯苓治療各種水腫。因茯苓具有甘補、淡滲、性平、作用和緩,無寒熱之偏,故可用治寒熱虛實各種水腫。若表邪(感冒病毒)不解,隨經絡入腑之而導致膀胱代謝水分能力變差,或水腫、小便不暢,多與豬苓、白朮、澤瀉等同用,如五苓散。若體內水分代謝功能障礙,並與體內虛熱相互連結,或因小便不暢而導致水腫,可與滑石、阿膠、澤瀉同用,如豬苓湯。若脾陽虛、腎陽虛所導致的水腫,可與附子、生薑同用,如真武湯。

茯苓具有「健脾胃、補中氣」效果,若脾胃虛弱,食慾不佳,身體經常感到倦怠乏力等,常與人參、白朮、甘草同用,如四君子湯。若因脾陽虛弱,導致水分代謝出問題,使人體產生暈眩(如:梅尼爾式症、暈車、暈船、暈機…),此時茯苓常與桂枝、白朮同用,如苓桂朮甘湯。若脾虛濕瀉,可與山藥、白朮、薏苡仁同用,如參苓白朮散。

《神農本草經》把茯苓列為上品,久服有安魂養神,不飢延年的作用。老人常用白茯苓粉與糙米同煮稀飯服用,有養生的效果。

筆者在此提供一個可以在家製作的一個天然養生糕點「茯苓糕」,歡迎大家試作。

材料組成:

  • 茯苓粉50g(可至中藥房購買2公斤茯苓,並請老闆代為研粉)、在來米粉200g、糯米粉150g、白砂糖120g、紅豆餡或綠豆餡適量、耐熱方形容器1個。


製作方式:

  • 將白砂糖以水180cc煮開放涼。
  • 將茯苓粉、在來米粉、糯米粉混和均勻,倒入糖水攪拌混合成糊狀。
  • 蒸籠內放先放入耐熱方形容器,將步驟2的一半放入蒸籠,鋪上豆沙,再放入另一半。
  • 大火蒸30分後,蒸熟之後放涼切塊,即可食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