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後,學中醫以前,每次感冒前症狀都是大同小異,如:頭痛、眼窩痛、全身沒力、肩膀酸痛,此時連講一句話都覺得難過。此時總是隨手抓一把黃耆放在保溫瓶中,注入2000c.c.熱開水,悶煮半小時後,慢慢把黃耆湯喝完。當喝完後,人也就痊癒了。當時真是覺得神奇,一味黃耆竟然這麼有效。
黃耆,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耆(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 Var. mongholicus (Bge.) Hsiao)或膜莢黃耆(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的乾燥根,又名綿耆、綿黃耆、北耆、東北黃耆、黑皮耆、白皮耆,以根入藥。已炮製者為蜜炙黃耆,未炮製者為生黃耆。蒙古黃耆主產於黑龍江齊齊哈爾,寧安、內蒙昭、察二盟,寧武黑石灘,山西渾沅、陽高、繁峙、沁州等處。
黃耆,味甘,微溫。歸肺、脾經。生黃耆:具有補氣固表、利尿、脫毒排膿、斂瘡生肌的功能。用於氣虛乏力、中氣下陷、久瀉脫肛、食少便溏、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萎黃、內熱消渴等病症。蜜炙黃耆:增強補中益氣功能,兼有滋肺潤燥作用。
而台灣地區從日據時代,常以非正品的多序岩黃耆 ( 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又名紅耆、晉耆的根入藥,主產於甘肅岷縣、武都、臨潭等處,來取代效果較好的蒙古黃耆(黑皮耆、白皮耆)。這可能是早期中藥貿易商誤用後,以訛傳訛,加上中藥房父傳子之傳承方式所致。
- 黑皮耆特徵:是外表皮淡黑色或香灰色。皮鬆肉緊,肉色鮮黃或淡黃,粉性較大。具豆腥氣,味甘香,嚼之渣少或無渣。(台灣中藥房較少見)
- 白皮耆特徵:是外表皮黃白色或黃褐色。皮肉緊貼,橫斷面有菊花心,中心黃色。質堅挺,具豆腥氣,味甘,嚼之渣少。
- 紅皮耆特徵:是外面皮黃棕色或紅棕色,有核桃紋。內表面淡黃白色,質堅硬而韌,粉性特多,味較白皮耆為甜,豆腥氣較少。(台灣中藥房較常見)
消費者在選購上,若要求好吃具甜味,可以使用「紅皮耆」;若要講求療效,請記得跟中藥房老闆說要購買「白皮耆」,效果較好。
根據現代藥理研究,蒙古黃耆和莢膜黃耆主要含有黃耆皂苷I、II、III、黃耆多醣I、II、III、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具有以下功能:
- 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利尿、抗衰老、保肝、降壓作用。
- 能消除實驗性腎炎尿蛋白,增強心肌收縮力,還有促雌激素樣作用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
- 其中膜莢黃耆皂甙甲具有降壓、穩定紅細胞膜、提高血漿組織內c-AMP的含量、增強免疫功能、促進再生肝DNA合成等多種作用。
- 黃耆多糖具有提高小鼠應激能力、增強免疫功能、調節血糖含量、保護心血管系統、加速遭受放射線損傷機體的修復等作用。
中醫臨床上,經常使用黃耆治療「體虛多汗症」,也就是身體因虛弱使得體表衛氣不足,進而會流汗、盜汗,本品能補脾肺之氣而益衛固表,故有止汗功能,此時常與白朮、防風同用,如:玉屏風散。
亦可用於「身上膿瘡不潰或潰不收口」,本品益氣助陽、托毒生肌,可促膿成、發潰和潰後收口,為治瘡家之聖藥,此時常與枳實、白芍、桔梗、當歸同用。
若因氣虛而使身體代謝水分能力下降,則會導致體內水飲內停而成水腫,此時需使用黃耆補氣利水,是治療氣虛水腫的良藥,此時常與常與防己、白朮等同用,如:防己黃耆湯。
針對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鬱塞…等症,為中風後遺症之常見症狀,若見患者氣虛血虧血滯者,可用本品,以補氣助陽,常見方劑如:補陽還五湯。
在這裡,筆者提供個人日常生活中使用上的經驗:
- 快要感冒了或正直流感流行之際:黃耆二兩+10粒紅棗(切開)+3錢枸杞,以2000c.c.的水煎煮30~40分鐘,當茶飲用(溫服),可預防感冒。
- 長時間演講前、欲增強心肺功能及血氧含量以預防高山症:黃耆一兩+黨參5錢+麥門冬5錢+醋制北五味子3錢,以2000c.c.的水煎煮30~40分鐘,當茶飲用(溫服),若於演講前10分鐘前喝下一杯,或於演講中作為水分之補充,可確保演講者中氣十足,可以滔滔不絕講個三小時都不會覺得累。於登山途中,徐徐補充飲用,可增強心肺功能及血氧含量,爬山較不容易累。若要搭乘青藏鐵路前往拉薩朝聖,亦是必備良藥喔。
此外亦可將黃耆做為藥膳食用,如用黃耆和米煮粥,能益氣健脾,用於氣虛體弱、倦怠乏力、自汗盜汗、氣短心悸等。以黃耆+當歸+紅棗+枸杞燉雞具有補氣血、益肺腎等功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