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每隔一段時間,便會聽聞世界某個地方正在發生流行性感冒,患者更因流感所引發的併發症而性命垂危。目前全世界的主流醫學對於流感的防治,以「接種流感疫苗」為預防首要,感染者則以Oseltamivir(商品名Tamiflu,中國大陸稱達菲,港譯特敏福,臺灣譯為克流感)作為治療之用。各國政府每年均花費相當多的成本用於囤積Tamiflu藥物,然而患者的病程並不因此而縮短,其療效也是有限,此外Oseltamivir引起神經精神相關副作用1更時有所聞。流感並不是最近一百年才出現的新疾病,早在兩千年前的中國史書便有記載2,更有治療專書《傷寒論》傳世。兩千多年來中國歷代醫者均以此方法幫助民眾度過多次流感危機,若能發揮古聖先賢的智慧於二十一世紀的今日,相信是一件福國利民之事,亦能造福全人類。
◎西方醫學對於流行性感冒及一般感冒的認知與處理方法:
依據《維基百科‧流行性感冒》3詞條之定義:「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流感病毒一般通過空氣中的飛沫、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或與被污染物品的接觸傳播,是一種傳染病。它是由黏液病毒科的RNA病毒導致的。流感每年在溫帶的秋冬季節大量流行,與病毒有關的嚴重併發症導致了在危重患者中有較高的死亡率。流感和普通感冒都是由病毒引起的,兩者的前期病徵亦非常相似,故此不少人常將兩者混淆。」
流行性感冒與一般感冒的病徵比較(表格來源:《維基百科‧流行性感冒》3)
|
流感(Influenza)
|
(Cold,即普通感冒)
|
易發作期
|
每年10月至第二年3月中旬,通常每2至3年流行一次
|
無季節性
|
發作期
|
突然
|
漸進
|
全身癥狀
|
全身癥狀重而呼吸道癥狀輕
|
全身癥狀無而局部癥狀重
|
發燒
|
常見,且溫度高超過38.3℃,維持3至4天
|
少見
|
咳嗽
|
有時會很嚴重
|
乾咳
|
頭痛
|
明顯
|
少見
|
肌肉痛
|
嚴重(以背部和腿部最為明顯)
|
輕微
|
疲勞感
|
表現強烈
|
微弱(可正常工作、學習和生活)
|
虛弱
|
維持5至6週
|
輕微
|
不適感
|
常見
|
輕至中度
|
鼻塞
|
偶爾
|
常見
|
打噴嚏
|
偶爾
|
經常
|
喉嚨痛
|
偶爾
|
常見
|
病程(不包括併發症)
|
1至2周或更長
|
4至10天
|
感染後的免疫力
|
強(可維持8至12個月)
|
弱
|
流感病毒種類可分甲型、乙型、丙型流感病毒,而甲型又可細分為多種亞種,如:H1N1、H1N2、H5N1…。目前西方醫學對於流感及感冒病毒感染的預防多採特定病毒株疫苗之接種(例如:H1N1流感疫苗),而流感病毒會因時空因素而變種,若所感染的並非H1N1病毒,則該H1N1疫苗將無法發揮效果。此外流感疫苗只針對流感病毒有效,對於一般感冒病毒無效。西方醫學對於流感治療均採「對症療法」,當患者有:
- 打噴嚏、流鼻水症狀,則給予「抗組織胺」藥物,以減少肥大細胞分泌過敏物質並減少鼻水分泌。
- 發燒、頭痛、肌肉疼痛、喉嚨痛,則給予止痛退燒藥,如:對乙醯氨酚(acetaminophen,有些國家亦稱為paracetamol)、布洛芬(ibuprofen),具止痛退燒功效。
- 鼻塞症狀則給予「偽麻黃素(pseudoephedrine)」,可讓血管收縮,緩解鼻塞病情,然而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或甲狀腺功能旺盛者須在醫生處方下服用。
- 痰多咳嗽則給予「bromhexine、guaifenesin、N-acetylcysteine…」具化痰功能。
- 對於疲憊症狀則囑咐多休息。
以上藥物並不能縮短流感病程的時間,只能紓緩患者於生病期間的各種不適,而藥物所引起的副作用(如:抗組織胺藥物所引起的嗜睡、止痛退燒藥所引起的肝腎毒性…)也是醫者必須幫患者考量的重點之一。
◎中醫學治療「流行性感冒及一般感冒」有其特殊性與功效性
中醫學與西方醫學看待疾病的觀點不一樣。中醫重視「整體觀、平衡觀」,認為人體內部臟腑間是相互關連、彼此合作,共同組成一個內部平衡的系統,並以「辯證論治」方式治療疾病,有所謂「異病同治、同病異治」的治療方式;西方醫學則以「微觀」角度看待人體,認為所有疾病均是局部臟器功能出錯、內分泌失調、微生物產生毒素而造成人體功能的紊亂,因此致力於局部臟器的修補、切除,並以化學物質補充及抑制內分泌、並以抗菌素消滅微生物。我們不能說孰好孰不好,只能說中西醫學各有其優缺點。
根據研究,流行性感冒及一般感冒均是病毒所引起,目前中西醫學均無藥物可以有效殺死流感及感冒病毒,唯有提昇自體免疫方可將病毒殺死或趕出身體。中醫學在治療「流行性感冒及一般感冒」方面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而且效果相當顯著。
醫聖張仲景先生(東漢末年,西元150年-219年)家族兩百多人有三分之二人因當時流行性感冒而死亡,因此致力於此類疾病研究,而著有《傷寒雜病論》一書流傳於世,後人將之分為《傷寒論》、《金匱要略》。《傷寒論》共十卷,二十二篇,397個條文、112個方劑。其中《傷寒論‧太陽篇》用於治療「流行性感冒及一般感冒」療效相當良好,快則一天,慢則二~三天均可獲相當顯著效果,患者於治療過程亦無任何藥物副作用之不適,藥材便宜,可謂是一個「簡、便、廉、療」的方法。
《傷寒論》以六經(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辯證病位及八綱辯證(陰、陽、表、裡、虛、實、寒、熱)來診斷疾病,並以各式方劑之加減用以治療疾病。我們都知道流感病毒種類相當多樣,病毒也時常隨著變時空背景不同而變種,使得流感疫苗的研發趕不上病毒變種的速度。而中醫看待流感並不以病毒的種類加以分類,而是以患者所呈現的「症狀」加以用藥,歷代中醫發現同一種外邪(病毒)在不同患者身上會呈現不同症狀,因此處方之選用會因人而異,故會有「同病異治」的現象發生,使得中醫無法大規模使用同一種標準處方治療同一類型流感,這也是西方醫學經常質疑中醫之處。中醫治療流感的技巧在於:「經絡不通則疏通之(膀胱經、小腸經、三焦經不通會造成肩背疼痛)、肌肉水份代謝不良所造成肌肉疼痛可透過發汗而解、大便不通則通利大便(大便不通會引發高燒)、小便不通則通利小便(利小便可加速新陳代謝),同時透過補強胃氣提昇患者自我免疫能力,這也就是為何服完桂枝湯後,若再服一碗熱稀粥或熱湯麵可增強藥力的原因」。治療流感的工具除了「藥物」之外,還可選用「針刺穴道、按壓穴道」加以配合。
中醫治病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例如:同一「葛根湯」基礎方之加減,可用於治療「肌肉酸痛、發燒、背部疼痛的流感」,亦可治療「肩膀僵硬的五十肩」,同時也可治療「臉部歪斜的顏面神經麻痺」及「中風後手部不能上舉」,更可治療「落枕」。這是因為這些不同的醫學病名,都有相同「經絡阻塞」的現象,因此可藉由葛根湯疏通膀胱經絡的功效,同時達到「異病同治」的效果。
葛根湯中(桂枝、芍藥、麻黃、葛根、炙甘草、生薑、大棗)沒有一味中藥材可以將流感病毒殺死,可是卻可以輕易將患者因流感所引起的「發燒、肩膀酸痛、肌肉酸痛、疲勞感」在短時間內加以解除,使得患者獲得健康。這是因為「桂枝+芍藥」可以加速身體動脈及靜脈血液流速而活化免疫力,「桂枝+麻黃」可以幫助身體發汗使得造成肌肉酸痛的肌肉中之廢水得以排出體外,「葛根」可以使得因寒氣受阻的膀胱經得以疏通而解除肩背疼痛,「炙甘草+生薑+大棗」可以增強胃氣而大幅提昇免疫力。這七味藥物就像是一支球隊,也就是中醫所說的「君臣佐使」,有前鋒、中鋒、後衛、還有後勤補給,各自發揮各自的功能,一同提昇人體免疫力,一同將病毒趕出體外。若有需要其他援軍的幫助,則會適時加入其他佐藥、使藥,例如口渴嚴重,就會加入如:天花粉、西洋蔘、麥門冬…;頭痛嚴重,則依疼痛部位適時加入:川芎、白芷、防風…。
◎個人臨床談心得,以太陽篇為例:
《傷寒論》的首卷,便是討論太陽病,精確分析了正常人體初受風寒邪氣的生理及病理變化,並探討如何診斷、治療及病後的護理。太陽病的提綱提到:「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當有這些症狀同時出現,吾人便可初步診斷其為太陽病。又云:「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瘈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太陽病的治療通常以汗解,然若患者裡虛,則需先建其中氣後(例如:小建中湯),先治療裡虛後再發表,否則胃氣不足、津液不夠,強力發汗將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流感及一般感冒常見的症狀有打噴嚏、鼻塞、流鼻水,有時會出現肌肉痛、關節痛、頭痛項強、畏寒怕風,脈診的表現上是浮脈,即醫者以手指輕觸患者手腕動脈,便可感覺皮表脈搏之跳動,這代表外在邪氣(病毒)已經入侵我們皮表,內部的正氣(抵抗力)正外出與之抗衡。仲景在《傷寒論》指出,太陽病大體上可分為中風或是傷寒,中風的特點是汗出、惡風(怕風吹,穿上衣服後會較舒服)、脈浮緩,治療方法是中風用桂枝湯,服湯藥後後需配加食熱稀粥或熱的流質食物以助藥力,此時多喝熱開水無效;而傷寒是無汗、惡寒(即穿了很多衣服,還是覺得寒冷)、體痛、脈浮緊,治療方法是用麻黃湯,臨床上若為了方便,而使用「葛根湯(濃縮科學中藥粉末)」亦可。而麻黃湯症需配合蓋棉被以利發汗,周身需出微汗,此時病邪便可從毛細孔排出體外。臨床上觀察到患者在服用後葛根湯(濃縮科學中藥粉末),十分鐘後若配合服熱稀粥、或熱的方便麵、或蓋被子,效果會更好,曾有患者在上午11:00來診(無汗、惡寒嚴重、關節疼痛),以上法囑咐患者服用葛根湯粉末、熱的方便麵、加穿外套,下午2:00再前往觀察,諸症悉解,又可以活蹦亂跳了。
平常筆者治療太陽病,即病人因一般感冒、季節流感,所引起之各式症狀,會依照以下幾種分類,分別給予針灸、濃縮科學中藥粉末、中藥飲片加以治療,臨床上均獲得相當不錯的療效。礙於篇幅,筆者僅就臨床治療風寒型、及風熱型外感經驗分類如下,咳嗽及其他類型外感則不在本篇討論範圍。
甲、風寒型感冒或流感:
- 體表熱-惡寒-肩膀酸痛 (通常無汗,額溫攝氏39度C以內):
此時會給予「葛根湯加減」,汗出則解。若伴有肩頸酸痛,且骨節酸痛,則葛根湯之效果會更加明顯。註:台灣不同藥廠所出產之葛根湯濃縮中藥粉末,發汗程度不一,有些發汗力道強,有些發汗力道差,臨症上需加以注意。 - 體表熱-無汗-惡寒嚴重-骨節疼痛(通常無汗,額溫攝氏39度C以上):
此時會給予「麻黃湯或大青龍湯加減」。服藥後,患者汗出則可退燒(有些患者會以小便量多代替汗出而達退熱效果)。若發汗前,已觀察到患者體內極度缺乏津液,或想事先預防過汗耗損津液而亡陽,則會令患者先吃水梨或喝運動飲料加溫水稀釋(先補充電解質),此時若以大青龍湯發其汗,也不用怕過汗亡陽。麻黃湯(麻黃、杏仁、炙甘草、桂枝)著重在表寒嚴重,患者會有嚴重惡寒、體表燙、無汗、發高燒、骨節嚴重酸痛;而大青龍湯其實是在麻黃湯基礎上加上「生薑、大棗、石膏」,用於表寒兼裡熱,這裡所謂的的裡熱指的是肺部鬱熱,也就是肺部感染所產生的高熱,石膏用於降肺部高熱效果非常好,一點都不輸給「acetaminophen、ibuprofen」。臨床上若見患者喉嚨痛、咳嗽、黃痰、口渴嚴重呈現肺部嚴重鬱熱狀況(有肺炎併發症之疑慮),此時應給予大青龍湯,可同時解表並清除肺部鬱熱,若支氣管有嚴重痰聲,亦可加蘆竹根(葦莖)、冬瓜仁、桃仁效果更好。若僅是高熱,而無肺部鬱熱者,使用「麻黃湯」可獲得退燒效果(患者高熱會有汗出則解的現象),然配合重點是患者服藥後一定要覆被以取汗。若配合「大椎穴、少商穴、商陽穴」點刺放血,退熱效果更好。 - 體表熱-微汗出-高燒:
一般而言,人體高熱會因汗出而燒退,若出現汗出熱不解,則此為風溫,需選用「越婢湯(麻黃、石膏、炙甘草、生薑、紅棗)」,重用石膏到一兩,若伴隨咳嗽,再加杏仁(此時即變成「麻杏甘石湯+生薑、紅棗」)。 - 體表熱-不惡寒-怕風吹(通常有微汗):
此時會給予「桂枝湯加減」。若遇到汗出不止者,此為表陽虛,選方會以桂枝湯加上炮附子、黃耆,或加酸棗仁、龍骨、牡蠣,歛汗效果相當顯著。 - 體表熱-惡寒或不惡寒-咳嗽-白痰-伴有流清涕:
此時會給予小青龍湯加減。
乙、風熱型感冒或流感:
患者會感到頭脹、頭痛、鼻塞、鼻涕黃濁、喉嚨乾燥、喉嚨腫痛、口渴、高燒、咳嗽、痰黏、舌苔薄白微黃,脈浮數,治療方法以辛涼解表為主、宣肺清熱為主。方劑選用為「銀翹散、桑菊飲」之加減方。若熱象嚴重、體溫達39度C以上,記得重用石膏(效果不輸給犀牛角、以及羚羊角),對於壯熱的解除,有相當好的療效且價格相當便宜。若見患者因高熱引起「熱痙攣(通常伴隨嘴唇乾澀,嘴唇周圍泛黃)」,可知患者此時血管內極度缺水,此時筆者會加重「天花粉、西洋蔘」的使用。
丙、風寒型及風熱型方劑之藥物之加減:
- 若伴隨咽喉痛(手電筒照之,會見到咽有紅腫),此時會加上「金銀花、連翹、蟬蛻、桔梗、生甘草、黃芩…」等去熱藥物。若患者願意嘗試針灸,則選用「少商穴、關衝穴」點刺放血,喉嚨痛可當場去除或緩解,若加針「中渚穴、魚際穴」,留針20分鐘效果更好。
- 若伴隨鼻塞,則可加上「辛夷、石菖蒲」通竅,或下針迎香(外迎香透內迎香)、或下針公孫穴、或下針印堂透山根,均可當場疏通鼻竅。若患者畏懼針,亦可按壓「中府、雲門」等穴,亦有良效。
- 若伴隨頭痛,依不同頭痛位置,可適時選用「川芎、羌活、白芷、防風、白僵蠶、藁本」。若配合下針風池穴,頭痛大部分均可在20分鐘內解除(有趣的是患者會陳述,下針後,痛處會隨著經絡方向往前或往後移動,之後便消失不見)。若患者畏懼針,或醫者因某些因素不方便施針,則醫者可利用食指關節,對於患者雙邊「翳風、完骨、風池、風府」等穴,每個穴位加以按壓十下,連續兩次,對於「頭部脹痛」可當場獲得緩解。
- 若遇婦女逢月經期間,若症見忽冷忽熱、噁心想吐,會配合「小柴胡湯」的使用。
◎茲舉三病例作說明:
※2008年9月22日 26歲女性患者
自述:感冒第三天,前幾天全身無力,現在喉嚨(喉部)很痛,項背疼痛。沒拉肚子。無鼻塞,有點透明鼻水。有點咳嗽。無痰。舌苔白。有點口渴。脈象:浮緊。
處方:葛根湯5g+天花粉1g+金銀花、連翹、蟬蛻各0.5g(一包份,共8包,日四次,飯後服用) (以上使用濃縮科學中藥粉末)
回報:吃完四包即痊癒。
※2007.01.08 30歲女性患者
自述:感冒第四天,鼻塞流鼻水(清),項背痛,喉嚨痛,輕微頭痛,有點畏寒,生理期第四天。脈象:浮緊。
處方:小柴胡湯4g、辛夷、菖蒲、蒼朮、玄參、百部、桔梗、葛根各0.5g(一包份,共8包,日四次,飯後服用) (以上使用濃縮科學中藥粉末)
回報:兩天後回報,痊癒。
※2013.02.16(六) 44歲女性患者
自述:感冒第5天。鼻涕黃、鼻塞。不怕風、不畏寒。晚上睡覺會流汗。喉嚨有點痛。頭脹痛、眼睛張不開、口渴、嘴角破。每天排便,小便少、色黃、舌紅無苔。非生理期間。患者本身患有甲抗多年。脈相:浮數。
處方:
- 「翳風、完骨、風池、風府」等穴,每個穴位加以按壓十下,連續兩次。
- 金銀花9g、連翹6g、荊芥穗9g、防風9g、生甘草6g、桔梗9g、牛蒡子9g、淡竹葉9g(一把)、辛夷6g(打)、石菖蒲6g、玄參9g、黃芩6g、知母9g、天花粉9g、石膏20g(布包)。
水9碗,煮取3碗,早、中、晚 溫服一碗。 - 回報:穴位按壓完畢後,頭脹痛、眼睛張不開當場緩解。服藥一帖,諸症悉解。
◎結論:
人類與微生物(病毒、細菌…)在地球上已經共存幾萬年,在人體抵抗力完好時,彼此相安無事,兩千年的流感病毒與現在的流感病毒或許不一樣,但是人體的對於病毒的反應(發燒、鼻塞、流鼻水、肩背關節酸痛、咳嗽、虛弱、畏冷、怕風…)卻仍相同,兩千年前的《傷寒論》方法用於現今流感及一般感冒之療效相當快速有效,只要辯證正確,通常有「一劑知、二劑已」的良效。
因流感疫苗對於病毒有其專一性,對於經常變種的流感病毒,藥廠得花相當多的人力、財力、物力去開發疫苗,日後亦將成本轉嫁消費者,而政府機構為了國民健康亦得耗費相當多國家資源用於囤積相關藥物。若能多運用幾千年來傳統中醫藥治療外感病的經驗於治療流感及一般感冒,對於醫療資源節省及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減少併發症的發生)不啻是一個簡單、方便、價廉且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 《台灣臨床藥學雜誌第20卷第一期‧Oseltamivir引起神經精神相關副作用》蕭詩如、林秋華、王堯顯 著。
2.《傷寒雜病論‧序文》,作者:東漢‧張仲景。
3.http://zh.wikipedia.org/wiki/流行性感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