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藥材的藥性,竟然可以轉化成為眾人皆知的形容詞,足見甘草在國人的社會中的重要性。台灣各地馳名的滷味所用的滷包、好喝的酸梅湯、夜市購買的甘草芭樂、各式藥膳…處處都有甘草的存在,我們幾乎可以說甘草跟國人的生活真是息息相關呢!
甘草,別名「國老」,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 脹果甘草 (Glycyrrhiza inflata Bat.) 或光果甘草 (Glycyrrhiza glabra L.) 的根及根莖。主要產於內蒙古、山西、甘肅、新疆等地。春、秋季採挖,除去鬚根,曬乾。切厚片,生用或蜜炙用。
甘草為何會被為「國老」呢?國老是指告老退職的卿、大夫、士,或國之重臣,具有協調各部會臣工之效,為人所敬重。宋朝‧梅堯臣 於《司馬君實遺甘草杖》詩:「藥中稱國老,我懶豈能醫。」。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甘草有調和眾藥有功,故有國老之號。」
根據統計,在為數眾多的中藥複方中,甘草是使用率最高的的藥草,大約有79%的方劑中均會使用之,中國在三千多年前成書的《神農本草經》中便有記載甘草的使用。而西方世界在中古時期也有使用甘草,主要在袪痰、止咳方面。
甘草味甘,性平。歸脾、胃、肺、心經。具有益氣補中,袪痰止咳,清熱解毒,緩急止痛,調和諸藥之效。根據現代藥理研究,甘草含有甘草甜素、甘草酸、甘草次酸、黃酮類化合物、香豆素類化合物、皂苷等成份。具有抗潰瘍、解痙、促進胰腺分泌、保肝、抗炎、抗病毒、抗菌、抗癌、降脂、抗心律失常、止咳平喘、袪痰、抗氧化等多種藥理作用。
甘草根和根莖含甘草甜素,是甘草次酸的二葡萄糖醛酸甙,為甘草的甜味成分。此外尚含多種黃酮成分。
- 甘草有類似腎上腺皮質素(類固醇)作用。對組織胺引起的胃酸分泌過多有抑制作用;並有抗酸和緩解胃腸平滑肌痙攣作用。
- 甘草黃酮、甘草浸膏及甘草次酸均有明顯的鎮咳作用,祛痰作用也較顯著,其作用強度為甘草次酸 > 甘草黃酮 > 甘草浸膏。
- 甘草浸膏和甘草甜素對某些毒物有類似葡萄糖醛酸的解毒作用。
- 甘草還有抗炎、抗過敏作用,能保護發炎的咽喉和氣管的粘膜。
中醫在處方上絕大多數都是依據「君、臣、佐、使」的概念來設計一個「中藥複方」,其中藥物的組成,就好比是一支球隊,球隊中有「前鋒、後衛、守門員」,要讓各球員產生默契、共同發揮作用,就必須靠甘草了。
中醫臨床上,對於心律不整、心動悸的治療,常將甘草與人參、阿膠、桂枝等同用,如炙甘草湯,然而此時的甘草必須用蜂蜜炒製過,即所謂的「炙甘草」才會產生功效。對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食慾不佳、大便就像融化的冰淇淋,此時便會將甘草與黨參、白朮等同用。
若用於痰多咳嗽,甘草也能發揮祛痰止咳功效。例如風寒咳嗽,可配伍麻黃、杏仁使用;肺熱咳喘,可配伍石膏、麻黃、杏仁使用;寒痰咳喘,配伍乾薑、細辛;濕痰咳嗽,配伍半夏、茯苓使用。
若腹部、中腕及四肢攣急疼痛,此時甘草可以緩急止痛。如體內津液不足,筋失所養而導致攣急作痛者,常配伍白芍,即芍藥甘草湯;如屬脾胃虛寒,營血不能溫養所致者,常配伍白芍、麥芽糖等,如小建中湯。近年來有臨床報導,若單以甘草粉或配伍烏賊骨、瓦楞子等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有很好的短期療效。
若身體的熱毒瘡瘍,此時甘草常與金銀花、連翹等同用;若咽喉腫痛,此時甘草與桔梗同用,療效相當顯著;若因藥物中毒或不潔食物所導致的中毒等,此時甘草能發揮解毒功效,在無特殊解毒藥時,可以甘草治之,亦可與綠豆或大豆煎湯服,此時必須使用「生甘草」,就不是使用「炙甘草」。
然而甘草的使用也必須注意,因為甘草內含「類似腎上腺皮質素(天然類固醇)」,因此在「長期單獨使用甘草加上劑量過多」的情況下,少數人可能會產生「月亮臉」的副作用,此時就必須先停用一陣子。過往有「水腫體質」的人,也可能會因服用甘草而造成臉部水腫,此時必須減少甘草的使用量,或再增加其他「利水中藥」的使用。
甘草是一味具有天然甘味、解毒、可調和諸藥的中藥材,同時在人類的歷史上扮演著可增加食物風味及治療疾病效果的角色,我們在使用的當下,是否也應該感謝造物者對我們的恩賜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